3月4日,由通化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吉林紫鑫药业共同主办的中国人参基因组图谱新闻发布会向世界表明,中国成功绘制出人参基因组图谱,揭开了“百药之王——人参”的神秘面纱。
5月26日,通化市举行了长白山人参野生资源恢复工程种子撒播启动仪式。
“百草之王”重振雄风的一项项“科技人参”工程建设,正在通化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回忆去年7月,省委书记孙政才来到通化的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益盛药业有限公司和长白山药谷医药产业园等人参产业龙头企业调研时的叮嘱,还记忆犹新:“要在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资源转化上下功夫。要依托地方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挖掘潜力,加强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更大发展。要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下游产品。”
省委书记的嘱托,时时激励着通化人加快特色资源转化——人参产业振兴的步伐。
有着“中国人参之乡”、“中国人参产业基地”称谓的通化市,在打造“科技人参”的进程中,深入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的“三动”战略,按照省政府《关于振兴人参产业的意见》、吉林省《2010—2020年人参产业发展长远规划》和《吉林省人参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成立了人参产业发展推进组,把人参产业作为全市重点产业加以培育。全力推进人参产业向省长王儒林提出的“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业集约化”方向迈进,把科技作为振兴人参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人参产业的“科技突围”。
众所周知,“人参卖个大萝卜价”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参种植栽培不规范,农残、重金属等超标。可见,打造“科技人参”,“第一车间”还原“百草之王”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原生态至关重要。
身为吉林人参主产区之一的通化市,为高标准打造中国人参产业基地,在“科技人参”工程建设中,牢牢抓住“第一车间”的牛鼻子,全面提高科学种植水平,创建安全标准的人参生产环境,广泛推广以“优质高产人参栽培技术”为重点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把住人参质量关。
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目标,大力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优质人参边条参的主产地集安市,依托康美新开河、大地参业、集安市人参研究所等平台,建立了人参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基地,实施“三带”、“三区”工程,实现着向规范化种植转变、向林下参转变、向非林地栽参转变。新开工的康美新开河药业建设的吉林人参产业园、吉林紫鑫药业建立的4个人参种植生产加工基地,均按人参标准化栽培规范建设的。据介绍,眼下通化市人参留存面积达到1002万平方米,国家认证的GAP基地达到3058亩,人参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60%,规范种植面积已占全省的50%。
以科技攻关为突破口,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化市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发展模式,依托省人参研究院、通化师范学院、市园艺所、紫鑫药业、修正药业等本地科研平台和企业研发资源,联合中科院、吉林大学和韩国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大力推广人参安全优质生产、良种使用、测土栽参和生物农药等标准化先进适用技术。如吉林人参研究院与韩国农村振兴厅开展了人参种子多样性保育及生物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和人才交流、人才培训等工作,成效显著。通化市与中国科学院、吉林紫鑫药业完成的中国人参基因组框架图谱,为人参的种质资源、育种、品种鉴定、研究人参药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数据基础。中科院于军博士告诉记者:“下一步还将开发人参种质资源、品种鉴定方法、新品种的选育、炮制工艺的改革、新药用配方的设计等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为契机,科学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通化市抓住获批的“长白山人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有利契机,创新科学栽植模式,成功突破了非林地种植人参的技术难题,基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伐林栽参的历史。如益盛药业结合GAP规范,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平地栽参种植方式,被专家称为“人参种植生产的革命”;大地参业公司采取了“公司 科技服务 基地 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实施多次深翻、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改良土壤的人参栽培技术已经成熟规范,所产的人参价格是普通人参的4倍,可与韩国人参抗衡。“中国野山参之乡”辉南县,大力建设绿色无公害人参生产加工产业带,正着力建设30万亩野山参种植基地。为解决人参品种退化和混杂问题,集安市引进北京药植所选育的“边条一号”和吉林农大选育的“集美”等新品种,确保了新开河边条参的道地性。目前,通化市已推广示范平地、山地等非林地种参新技术2000亩,伐林迹地栽参500亩。
以生态保护为己任,实施“人参野生资源恢复工程”。结合国家实施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通化市实施的“人参野生资源恢复工程”可谓是促进人参产业振兴发展、永续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今年5月,吉林紫鑫药业率先启动了长白山人参野生资源恢复工程,未来3年将向长白山撒播6吨人参基因技术精选的人参种子,进一步促进长白山人参野生资源的保护和恢复。